中文
首页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
自然界许多拥有攀爬能力的生物,如壁虎、苍蝇、蜘蛛、甲虫等,它们可以在竖直面甚至天花板表面爬行和停留,这得益于其足底微结构与物体表面的分子间形成的范德华力汇聚,形成了足以支撑自重的强黏附力。生物可靠的附着系统往往具有多层级、多机制、跨尺度的特征,表现出低预压、可控粘附脱的力学特性。受自然生物黏附系统启发,国内外涌现出了诸多类型的仿生黏附材料,以其广泛的固体表面适应性、可重复使用性、黏脱附可控性等优势,在仿生爬壁、巨量转印、灵巧手抓取、可穿戴电子等领域获得普遍关注和创新应用。
在半导体领域,随着芯片单元、显示模组、异质集成等尺寸精度和工艺复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晶圆、玻璃、陶瓷等脆性基础材料的无损、精准、高效搬运技术是提升工艺自动化程度的共性需求。特别是涉及高温、真空的工艺环境,往往面临机械夹持易划伤、化学胶粘易残胶、负压和静电吸盘环境使用受限等问题,影响了半导体前段工艺制程的效率和良率。
公司入选202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企业项目式”实习基地立项(项目编号2023SJS28)。以公司“仿生微纳制造”为技术平台,借助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开展基于企业研发平台的项目式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探索以仿生微纳制造这一细分领域为范式的新工科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精准对接服务于社会产业需求,用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大学生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
生物电信号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信号之一,通过对生物电信号的监测可以对多种生理疾病进行诊断和预防。随着微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科技选择使用电极贴片与诊断设备集成,以实现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状况的医疗保健系统。监测系统对于突发性强、致命性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预防作用。生物电监测电极作为系统硬件的重要组成单元,直接与人体接触采集生物电信号,是生物电传感系统的基础部件。常见的是银-氯化银(Ag/A...
质量是产品打造的核心,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作业流程、有效控制系统风险,建立标准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南京艾德恒信科技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坚持一贯的品控措施,精心组织培训、优化生产工序,经过专家组一系列严格的过程监管与现场审核,相关审核项目均高标准达到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并于2022年2月18日顺利取得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运动是动物的基本特征,运动首先要感知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和身体内部环境。感知到的信息传输到大脑进行多信息融合、决策,决策以后形成运动指令,肌肉听从指令收缩,使得肢体和外界相互作用,动物在相互作用中,从外界获得运动反力。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成功仿生的案例,最成功的就是飞机,现在飞机可以比任何一个鸟飞的更高、更远、更快,但是没有哪个飞机飞的像鸟那样安全,所以还是有很多值得向鸟学习的地方。
由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牵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鱼跃医疗、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南京中科赋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申报并成功获批2021年度江苏省“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江苏省工信厅)。 融合创新中心目标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先进医养体系;通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协同参与和创新,促进医养体系的生态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打造出面向全民大健康的全新智慧医养结合模式,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近日,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课题组田丽梅教授在材料学顶级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IF=39.58)在线发表了题为“仿生海洋防污涂层:现状、前景和未来”(Bioinspired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Status, prospects, and future, DOI:10.1016/j.pmatsci.2021.100889)的长篇综述文章(全文约52页,22个图,4个表格,579个参考文献),该文章系统的总结了仿生海洋防污涂层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状况,讨论了当前...
2021年6月25~27日,2021年一带一路仿生创新设计产业化论坛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作为2021南京创新周系列活动之一,在南京市溧水区党校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德国基尔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院士学者汇聚一堂(部分线上形式),就新时期仿生创新设计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由国际仿生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要闻以“我国学者在仿生黏附领域取得进展”为题,报道了戴振东、姬科举团队在仿生黏附技术航天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成果在神舟15号和16号载人飞船中在轨应用,解决了航天员下肢力刺激难题,为我国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防护技术。同时,研究成果也同步被CCTV和爱人航天网等媒体报道。展现出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在创新发展方面的突出优势。
“强黏附、易脱附”是仿生黏附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基本力学需求,特别是黏脱附切换的便捷性、经济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界面操控自动化的实现程度。壁虎、苍蝇、蜘蛛等生物依靠足底刚毛结构的角度控制,拥有了攀岩走壁的全空间运动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借以热、光、电、磁以及类壁虎角度等方式实现了仿生黏附-脱附控制,甚至展现出了足以媲美生物黏脱附控制的能力,为仿生黏附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仿生黏附技...
近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仿生黏附鞋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研制任务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戴振东、姬科举带领团队完成,南京艾德恒信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参研单位,以特色仿生技术助力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发展。
近日,韩国成均馆大学和延世大学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了一种智能一体化粘合剂的设计策略,得益于柔软的仿生柱塞,该生物电子器件可以轻松捕获人体皮肤表面角质层中的液体(即皮肤水分),以提供对皮肤健康的持续分析。文章所提出的异质仿生纳米结构同时解决了传统皮肤界面设备的三大挑战:(1)轻松捕获皮肤水分;(2)集成比色传感器和机器学习框架以进行快速准确的pH分析;(3)在干/湿条件下高度生物相容性和可逆地附着在不同规...
西安交通大学邵金友教授团队多年致力于仿生智能机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设计了一种集“粘附”与“传感”为一体的多级结构,巧妙地为仿生结构添加一根“神经”,提出“可感知接触的仿生粘附”新概念,实现从传统“结构仿生”到“功能”仿生的突破,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教授展开合作,最近在《先进功能材料》报到了相关工作进展:"Bioinspired Hierarchial Structures for Contact-Sensible Adhesives"。1、可感...